武学探源
QQ群:
93745853
微信群:
深圳子能杨氏太极拳
咨询热线:
138-2366-9801 苏先生
158-1558-4926 段女士
137-2375-8739 张先生
名 家 风 采
太极名家
游忠志
高级康复理疗师

  游忠志,杨式太极第七代传人,先后师从杨代新,李正声学习李雅轩流派杨式太极拳,器械,推手,散手及内功心法,师爷周子能亦亲自授业,深得杨家太极之真传,成为第一个获师父认可开门授徒的传人,三十余年来教授弟子及学员数千。2010年先生成立深圳子能太极拳社,把李雅轩流派杨式太极拳植根深圳,传播到海内外,为太极拳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 

拳 社 课 程 表

    课程名称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课程类型

    杨氏36式太极拳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初级班

    杨氏传统115式太极拳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中级班A

    杨氏55式太极剑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中级班B

    杨氏40式太极刀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中级班C

    太极推手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中级班

    太极推手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高级班

名家讲坛
陈微明注《太极拳论》及其拳论
2014年06月09日 13:58:21 -

陈微明注《太极拳论》(2011-06-18 19:37:48)转载▼标签: 杂谈 
太极者,无极而生,阴阳之母也。
----阴阳生于太极。太极本无极。太极拳处处分虚实阴阳,故名曰“太极拳”。

动之则分,静之则合,
----我身不动,浑然一太极。如稍动,则阴阳分焉。

无过不及,随曲就伸。
----此言与人相接相黏之时,随彼之动而动。彼屈则我伸,彼伸则我屈,与之密合,不丢不顶,不使有稍过及不及之弊。

人刚我柔谓之走,我顺人背谓之黏。
----人刚我刚,则两相抵抗。人刚我柔,则不相妨碍,不妨碍则走化矣。既走化,彼之力失其中,则背矣。我之势得其中,则顺矣。以顺黏背,则彼虽有力而不得力矣。

动急则急应,动缓则缓随。虽变化万端而惟性一贯。
----我之缓急,随彼之缓急,不自为缓急,则自然能黏连不断。然非两臂松净,不使有丝毫之拙力,不能相随之如是巧合。若两臂有力,则喜自作主张,不能舍己从人矣。动之方向缓急不同,故曰“变化万端”。虽不同,而吾之黏随,其理则一矣。

由着熟而渐悟懂劲,由懂劲而阶及神明。然非用力之久,不以豁然贯通焉。
----着熟者,习拳以练体,推手以应用。用力既久,自然懂劲而神明矣。

虚领顶劲,气沉丹田,不偏不倚,忽隐忽现,
----无论练架子及推手,皆须有虚灵顶劲、气沉丹田之意。不偏不倚者,立身中正,不偏倚也。忽隐忽现者,虚实无定,变化不测也。

左重则左虚,右重则右杳,
----此二句即解释忽隐忽现之意,与彼黏手,觉左边重,则吾之左边与彼相黏处即变为虚。右边亦然。杳者,不可捉摸之意。与彼相黏,随其意而化之,不可稍抵抗,使之处处落空,而无可如何。

仰之则弥高,俯之则弥深,进之则愈长,退之则愈促,
----彼仰则觉我弥高,如扪天而难攀。彼俯则觉我弥深,如临渊而恐陷。彼进则觉我愈长而不可及,彼退则觉我逾逼而不可逃。皆言我之能黏随不丢,使彼不得力也。

一羽不能加,蝇虫不能落,人不知我,我独知人。英雄所向无敌,盖皆由此而及也。
----羽不能加,蝇虫不能落,形容不顶之意。技之精者,方能如此。盖其感觉灵敏,已到极处,稍触即知。能工夫至此,举动轻灵,自然人不知我,我独知人。

斯技旁门甚多,虽势有区别,概不外乎壮欺弱,慢让快耳!有力打无力,手慢让手快,此皆先天自然之能,非关学力而有为也!
-----以上言外家拳术,派别甚多,不外以力以快胜人。以力以快胜人,若更遇力过我快过我者,则败矣。是皆充其自然之能,非有巧妙如太极拳术之不恃力不恃快而能胜人也。

察“四两拨千斤”之句,显非力胜;观耄耋能御众之形,快何能为?!
-----太极拳之巧妙,在以四两拨千斤。彼虽有千斤之力,而我顺彼背,则千斤亦无用矣。彼之快乃自动也,若遇精于太极拳术者,以手黏之,彼欲动且不能,何能快乎?

立如平准,活似车轮,
-----立能如平准者,虚灵顶劲也。活似车轮者,以腰为主宰,无处不随腰运动圆转也。

偏沉则随,双重则滞。
-----何谓“偏沉则随,双重则滞”?譬两处与彼相黏,其力平均,彼此之力相遇,则相抵抗,是谓双重。双重则二人相持不下,仍力大者胜焉。两处之力平均,若松一处,是谓“偏沉”,我若能偏沉,则彼虽有力者,亦不得力,而我可以走化矣。

每见数年纯功,不能运化者,率皆自为人制,双重之病未悟耳!
-----有数年之纯功,若尚有双重之病,则不免有时为人所制,不能立时运化。

若欲避此病,须知阴阳。黏即是走,走即是黏,阴不离阳,阳不离阴,阴阳相济,方为懂劲。
-----若欲避双重之病,须知阴阳。阴阳即虚实也。稍觉双重,即速偏沉。虚处为阴,实处为阳,虽分阴阳,而仍黏连不脱,故能黏能走。阴不离阳,阳不离阴者,彼实我虚,彼虚我又变为实,故阴变为阳,阳变为阴,阴阳相济,本无定形,皆视彼方之意而变耳。如能随彼之意,而虚实应付,毫厘不爽,是真可谓之懂劲矣。

懂劲后愈练愈精,默识揣摩,渐至从心所欲。
-----懂劲之后,可谓入门矣。然不可间断,必须日日练习,处处揣摩,如有所悟,默识于心,心动则身随,无不如意,技日精矣。

本是舍己从人,多误舍近求远。
-----太极拳不自作主张,处处从人。彼之动作,必有一方向,则吾随其方向而去,不稍抵抗,故彼落空,或跌出,皆彼用力太过也。如有一定手法,不知随彼,是谓舍近而求远矣。

斯谓“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,学者不可不详辨焉!
-----太极拳与人黏连,即在黏连密切之处而应付之,所谓不差毫厘也。稍离则远,失其机矣。

此论句句切要,并无一字敷衍陪衬,非有夙慧不能悟也。先师不肯妄传,非独择人,亦恐枉费工夫耳。
-----太极拳之精微奥妙,皆不出此论。非有夙慧之人,不能领悟。此术不可以技艺视之也。

 

《太极拳答问》序

陈微明

余从永年杨澄甫先生学太极拳八年,以资质鲁钝,故有所疑,辄喜请问。先生亦不惮烦,谆谆诲余。中间先生南游,余曾从少候先生学三月,亦颇闻其绪论。乙丑来沪,创办致柔拳社,教授太极拳。当时太极拳之名,知者尚鲜;不谓四年以来,风发云涌。学者必太极拳之是学,教者必太极拳之是教,浸浸乎盛矣。或谓余太极南来,先锋当属之君。余何敢当哉。太极拳之普及兴盛,可以强种国,固足欣幸。然又恐其泛滥而失其本源;流动而忘其规矩;溷杂而违其精意;是不可不虑也。爰以平日闻先生之讲说,作为问答若干节,聊以贡于有心于太极者。所不知者,不敢言也。再者每得各方赐书,问函授之法。太极拳运转圜曲,绵绵不断,口传手授,尚难得其准则,何能以笔墨形容?然昔许宣平传三十七式,本是单式练法。今师其意,将太极拳中最要之式择出,为单练式,详细叙说,加以图式,较为简易可明,虽不连贯,其有益于却病延年,无丝毫之异也。

 

太极拳术源流---陈微明(根据澄师口述)

拳术有内外家之别,外家传自少林,内家始于宋之张三丰。
三丰为武当丹士,徽宗召之,道梗不得进,夜梦元帝授之拳法,厥明,以单丁杀贼百余。
三丰之术,百年后,流传于陕西,王宗岳名最著。传温州陈州同。明嘉靖间,传于张松溪。
松溪恂恂如儒者,遇人恭谨,求其术,辄逊谢。有少林僧数辈,闻其名,至鄞访之,遇于酒楼,一僧跳跃来蹴,松溪稍侧身,举手送之,僧如飞丸陨空,坠重楼下,几死,众僧骇散。
松溪传于四明叶继美近泉,近泉传吴昆山、周云山、单思南、陈贞石、孙继槎。昆山传李天目、徐岱岳,天目传余波仲、吴七郎、陈茂宏;云泉传卢绍歧;贞石传董扶兴、夏枝溪;继槎传柴元明、姚石门、僧耳、僧尾;思南传王来、咸征南。
征南搏人,每点其穴,有死穴、晕穴、哑穴。其术要诀,为敬、紧、径、切、勤五字。明亡,终身菜食,以明此志,识者哀之。
至清传山右王宗岳。《太极拳论》,宗岳所著也。数传至河南陈先生长兴,蒋先生发,长兴授徒数十人,广平杨先生露禅,名福魁,倾赀从学。
居数载,与同门诸人较,辄负。偶夜起,闻隔垣有呼声,越垣见广厦数间,破窗隙窥之,其师正指示提放之术,大惊,于是每夜必窃往,久之,尽得其奥妙,隐闻言。长兴以露禅诚实,一日召授其意,所言无不领会。长兴异之,谓诸徒曰:“倾心授尔,尔不能得,杨生殆天授,非汝等所能及也。”厥后,与同门角,无不跌出丈余,曰:“吾以报复也。”技成乃归。长兴传杨露禅、李白魁、陈耕芸诸人,惟露禅最精。
传其子錤、鈺、鉴及王兰亭诸人。大先生錤早死无传,二先生鈺,字斑侯,传万春、全佑、侯得山、陈秀峰。三先生鉴,字健侯,传其子兆熊、兆清、兆元、兆林、兆祥、刘胜魁、张义。
兆熊字少侯,传田肇麟、尤志学等。
兆清字澄甫,传武汇川、牛春明、阎仲魁等,肇麟等亦从学;许禹生亦从少侯、澄甫研究。
予与徐苕雪、陈农先从澄甫先生学。是编乃澄甫先生口授,予为笔述焉。
全佑传其子艾仁、夏贵勋、王茂斋。所不知者,尚多遗漏,不及备载。

《太极拳术》序

陈微明

余幼闻武当派太极拳之名,心慕之而未遇知者。乙卯游燕,得见完县孙禄堂先生,授以形意八卦。闻友言广平杨氏世传太极,丁巳秋,访得杨露禅先生之孙澄甫,不介而往见,问曰:“人言太极杨氏最精,而弗轻传人,然乎不乎?”澄甫先生笑曰:“非不传人,愿得其人而传也。吾祖受之河南陈氏,今将归之陈。君如好之,吾不秘惜。”于是从学七年,以澄甫先生口授之太极拳及大小捋诸式,笔之于书,以传于世。太极拳术,宋张三丰祖师所传也,称为武当内家,其异于外家者,举之略有数端:一动中求静,与道相合;一纯以神行,不尚拙力;一呼吸根蒂,气沉丹田;一循环无端,绵绵不断;一不离不距,随机应变;一专气致柔,以弱胜强。其术纯任自然,无几微勉强。余年二十馀,躯赢多病,发白十之三四,自遇孙杨二先生,习内家拳术后,精神发越,大异于前。余友有因病习者,虽劳伤痼疾,莫不霍然脱体。诚养生却病之妙术,御侮其余事也。余今年创办致柔拳社于海上,招集文雅之士,共同研习,因印此书,俾学者有所遵循,求其体式之中正。又将王宗岳先生所著太极拳论,加以注释,附印于后,俾学者知用法之精巧。惟是太极拳式,曲中求直,变动不居,实难以笔墨形容,虽力求简明,仍恐有不尽之处,阅者谅焉。

 乙丑夏陈微明识

 

太极合老说   陈微明先生著

老子曰:“常无欲以观其妙,常有欲以其观其徼。”与之黏随,观其化之妙,忽然机发,是谓观其徼。

老子曰:“有无相生前后相随。”是谓左重则左虚,右重则右杳;进之则愈长,退者则愈促。

老子曰:“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?”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,故太极无法,动即是法。

老子曰:“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。”绵绵若存者,内固精神;用之不勤者,外示安逸。

老子曰:“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” 后其身而身先者,彼不动己不动,彼微动己先动也;外其身而身存者,由己则滞,从人则活也。

老子曰:“上善若水。居善地,心善渊,事善能,动善时,夫惟不争,故无尤。”居善地者,得机得势;心善渊者,敛气敛神;事善能者,随转随接;动善时者,不后不先。太极之无敌惟不争耳。

太极拳之散手如何用法 (陈微明)

太极拳七十余式均是散手。既有散手,何必又习推手之法?盖太极拳散手之变化均由推手听劲而来,能听劲则散手方能用之而适当。若不粘住敌人,不知听劲则用散手,亦犹外家拳之格打,未必着着适当也。“太极拳论”云:由着熟而渐悟懂劲(着即是散手),由懂劲而阶及神明。可见着熟是第一层功夫,懂劲是第二层功夫。着熟不难,懂劲最难。譬如敌人打一拳来,若不先粘住,则不能听人劲之;不能听人劲之,则不能或左、或右、或高、或低、或进、或退而施用散手,既粘住之后,若敌人手往上起,则亦随之而起,即可以左手击其胸部;若敌人手往下落,则随之下落,以左手击其面部;若敌人手往前进劲偏于左,则随之向左化去其力,即可分手以左手粘之,腾出右手击其头部;劲偏于右,则随之向右化去其力,以左手击其头部或肩部;若敌人抽拳,则趁势向前放劲。此略言其大概也。总之,太极之散手与他种拳之散手不同。太极拳之散手是由粘住听劲而出。他种拳之散手是离开而各施其手脚,远则彼此不相及,近身则互相抱扭,仍有力者胜焉。许君禹生所作太极拳势图解,每式之后,均附以应用,甚为详细。余曾叩之杨澄甫先生云:太极拳术若将散手用法加入,则更备矣。先生曰:太极拳散手随机应变,无一定法。若会听劲,则闻一知百;若不会听劲,虽知多法,亦用不好。故余所著之书,未将散手加入也。孙武子曰:知己知彼,后人发先人至。太极听劲全是知彼功夫。能粘住敌人,彼不动我不动;彼微动我先动。彼不会听劲,一动即跌出矣。若太极拳听劲功夫尚不能到,不能粘住敌人,则不必与人动手可也。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“微明游京师,遇完县孙禄堂先生,授以内家拳术,以为先生乃幽燕豪侠之流也;及其处之既久,乃知先生人品之高,道术之深,有非士大夫所能及者!盖先生兼通奇门数理,精于易,著有形意太极八卦拳诸书,其术大抵借后天之复先天,由有为以归无为,摧刚而为柔,揉直而为曲,内健外顺,体乾用坤,故能冲虚不盈,变动不居,随机制胜,时措之宜。尝曰:‘天下之理,同归殊途,一致百虑,大道无名,体物不遗,惟湛密者能睹其微,中和能观其通,夫其神全者,万物皆备于我,其不相通者,必一曲一偏之士也。’微明闻有殊才异能,必访其人,然精于艺者,不能通其道,善为言者,不能证于行,或守一。先生之言,暖暖姝姝而自悦,不知天地之大,四海之广,惟先生备然侗然,无成心,无私见,故能兼取众善而为我之用,无相拂之辞焉。自士大夫以至于百家技术之人,其为学以干禄者为多,惟先生轻利乐道,久而弥笃,负绝艺不自表暴,故能知其深者绝少。……微明游客京师,虽饔餐不继,而恋恋不忍去者,以感先生之德,意而欲略窥其门径也。今岁庚申冬月十五日,先生六十初度之晨,无以为祝嘏之献,仅略述先生行谊,以为寿言。夫以先生明大道之要,识阴阳之故,通奇正之变,解生胜之机,体之于心,验之于身,精气内蕴,神光外发,孟子所谓直养无害,塞乎天地之间者,先生勤而行之,服而不舍。其为寿,启有涯哉!”

刊载于上海《国术声》)

陈微明简介
  陈慎先,字微明,杨澄甫先生之徒,曾任清史馆编纂修,自幼心慕太极拳。乙卯(1915)游燕。先随孙禄堂先生学形意八卦。越二年,访得澄甫先生,拜入门下,从学七年,尽得所传。乙丑(1925)年,陈微明先生南下上海,于宁波同乡会内创办致柔拳社,并集结多年习拳心得,于同年出版《太极拳讲义》、《太极拳问答》二书(台北:五洲出版社,1996影本翻印)。此二书堪称早年所出版之杨式太极拳诸书中,最具权威之著作,内并有澄甫先生早年拳架照片,弥足珍贵。太极拳能从北京南传上海、广州等地,陈微明先生应居首功。

陈微明先生论《太极拳的虚实》

练架子要分清虚实,与人交手亦须分清虚实,虚实虽要分清,然全视来之意而定。彼实我虚,彼虚我实,实者忽变而为虚,虚者忽变而为实,为不知我,我独知人,则无不胜矣。周身节节贯穿,节节之字,以言其能粉碎,则处处不遇牵连,故必不能牵动我,而我稳如泰山矣。虽虚实粉碎不相牵连,而运用之时,又能节节贯串,非不相顾,有似常山之蛇,击首则尾应,击尾则首应,击其背则首尾俱应,夫如是,然后可谓之轻灵矣。又如千斤之铁棍非不重也,然有巨力者可持之起;以百斤之铁链,虽有巨力者不能全盘掌之而举也,以其分为若干节故也;其虽分若干节而仍贯串,练太极拳亦犹如意耳。

陈微明先生论《太极拳的散手用法》

太极拳七十余式均是散手。既有散手,何必又习推手之法?盖太极拳散手之变化均由推手听劲而来,能听劲则散手方能用之而适当。若不粘住敌人,不知听劲则用散手,亦犹外家拳之格打,未必着着适当也。“太极拳论”云:由着熟而渐悟懂劲(着即是散手),由懂劲而阶及神明。可见着熟是第一层功夫,懂劲是第二层功夫。着熟不难,懂劲最难。譬如敌人打一拳来,若不先粘住,则不能听人劲之;不能听人劲之,则不能或左、或右、或高、或低、或进、或退而施用散手,既粘住之后,若敌人手往上起,则亦随之而起,即可以左手击其胸部;若敌人手往下落,则随之下落,以左手击其面部;若敌人手往前进劲偏于左,则随之向左化去其力,即可分手以左手粘之,腾出右手击其头部;劲偏于右,则随之向右化去其力,以左手击其头部或肩部;若敌人抽拳,则趁势向前放劲。此略言其大概也。
  
总之,太极之散手与他种拳之散手不同。太极拳之散手是由粘住听劲而出。他种拳之散手是离开而各施其手脚,远则彼此不相及,近身则互相抱扭,仍有力者胜焉。许君禹生所作太极拳势图解,每式之后,均附以应用,甚为详细。余曾叩之杨澄甫先生云:太极拳术若将散手用法加入,则更备矣。先生曰:太极拳散手随机应变,无一定法。若会听劲,则闻一知百;若不会听劲,虽知多法,亦用不好。故余所著之书,未将散手加入也。孙武子曰:知己知彼,后人发先人至。太极听劲全是知彼功夫。能粘住敌人,彼不动我不动;彼微动我先动。彼不会听劲,一动即跌出矣。若太极拳听劲功夫尚不能到,不能粘住敌人,则不必与人动手可也。
 

 

 

 
我 要 评 论
呢称:游客
 
文 章 评 论0条评论
 
回复评论内容: 
友 情 链 接
重庆子能太极拳社  深圳武协  国惠投资  美丽湾  骏磁磁业  
Copyright@2013-2014 深圳子能太极拳社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